红甘泉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朕才是宋世祖 > 第110章 赴任登莱

第110章 赴任登莱(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赵子称这个例子,显然是突破了常规硬性门槛的。他这次升了阶官后,依然只有从五品,按说最多还是“开国侯”,但朝廷就是给他爵位高配到了“开国县公”,显然是充分考虑了宗室身份的加成。

姓赵的宗亲立功封官,附加的爵位一般都可以比不姓赵的外人额外高一到两级,这是惯例。

一言以蔽之,他就是干着正五品的活儿、领着从五品的工资、挂着正四品才能有的爵位。

慕容秋嫁给他两三个月了,也渐渐懂些官场常识,便试着分析:“去登莱么……看来还是去年便宜行事、公开宣称斩杀朱勔惹下的后患。本朝流放,最重不过沙门岛。沙门岛就在登莱,你虽不是作为罪官去那里,但选这个地方,就足以说明朝廷敲打之意。”

赵子称轻轻点头:“官家应该也有这层考虑,不过明面上还是有很正经的理由的,说是希望我肃清登莱海况,并且防止山东贼乱往东蔓延。

还说我久在江南,于当今州府守官中,算是熟谙水军的,希望能人尽其才。换别人去,未必能操办好这些事情。”

慕容秋眼神忽闪了一下:“名义上是为了去那里治水军那能让夫君随行带多少用熟了的部曲去呢”

面对这个问题,赵子称也只能微微苦笑:“官家应该也是忌惮我了,杨志、林冲、鲁达三将,果然是一个都没让带,全部留在杭州,就地筹备两浙的海船水师,协防台、温沿海。

这个借口倒也合理,而且也算是我自己促成的。吕师囊、陈十四才刚刚授首,谁知道台、温地方是否能立刻彻底稳定,留一手多盯着点,也是应该的。

好在李俊以下,之前武职就很低,哪怕此番经历了方腊之乱,也跟着立了些功劳,但最多也就升到营指挥使,还入不了朝廷的眼,所以他们几个都可以跟去。”

朝廷和皇帝也不是开上帝视角的,他们并不了解军队的下情,能掌控关注到都指挥使这个级别,也就是军和副军级就不错了。

至于营级和营副的军官,人太多了,这种小鱼小虾上面根本不了解,也就谈不上重点关照提防。

李俊刚跟赵子称的时候,只得了一个副都头,起点太低,整个方腊之役全程打下来,他也才升到营指挥使。其他人则比李俊更低。

而且赵子称也不是吃素的,朝廷给他的调令里,为了安抚他,似乎也稍稍开了个口子,允许他从朝廷禁军当中,另行借调一些适合北方防区的军官,协助他工作。

朝廷的意思,显然是希望“从赵子称手下抽走一些用熟了的、有可能忠于他个人的部将,然后再掺沙子掺一些跟他没交情的刺头进来”。这些人的级别肯定不会比杨志、林冲他们更高,最多也就平级。

但赵子称何许人也他可是自诩大宋魅魔的存在,只要能让他找到借口借调一些军官去山东,用不了两年,他就能把对方收拾得服服帖帖,变成自己人。

当然,朝廷能允许他选调的军官名单,肯定也是受限制的,他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选择。

所以赵子称在之前接见天使之后,就私下里根据兵部提供给他的范围,挑选了两个原本就够格被抽调去围剿梁山的朝廷武官。

其中一个,是对标杨志级别的,赵子称选了如今依然还在担任蔡州兵马都监的呼延灼——这个呼延灼,赵子称也是两年前就认识了,还有过一次合作。当时赵子称走淮河转颍川运石纲,在蔡州遇到王庆之乱,靠着杨志和李俊的死战,以及呼延灼的救援,算是逃过一劫。

如今两年过去了,赵子称刚才问朝廷使者了解了一下,得知去年年底、淮西的王庆之乱也跟江南的方腊之乱一般,几乎前后脚被平定。

呼延灼在平王庆的战斗中,也略有微功,但还没到直接升一级官职兵权的程度。王庆也在方腊被杀的同时,几乎前后脚被官府灭杀了,其中细节无须赘述。反正也了朝廷不少钱粮、颇损耗了一些兵源,但总归是压下去了。

既然如今淮西已平,战后蔡州又残破养不了那么多驻军,赵子称把呼延灼借调走,朝廷应该也不至于反对——当然具体的申请还要再走流程,前后还要拖上个把月。

反正赵子称这个莱州知州有三个月的上任期限,他也等得起。

除了呼延灼以外,赵子称通过查询相关名单,又找到了如今只有营指挥使级别的徐宁,此人擅长钩镰枪,赵子称准备借调此人去操练自己的“改良版鸳鸯阵”,把原本的狼筅兵操练成精锐的双钩枪兵,也为未来对付女真铁骑做些技术铺垫。

呼延灼、徐宁都是本来便会被借调去讨伐梁山的,只是水浒里呼延灼中计敌不过梁山,才被裹挟上山。

如今赵子称当然不会客气,直接拿来用就是了。

他付出了心腹的杨志、林冲、鲁达,换来还不怎么熟的呼延灼、徐宁,怎么看都是应该的。在朝廷眼里,这就是一次对赵子称嫡系势力的削弱。

而除了这些人事层面的安排,赵子称在离任杭州之前,还有一桩内政事务需要处理——去年跟方腊决战时,他缴获了太多的战利品,都是以绸缎织锦、茶叶瓷器之类的大宗货物形态存在的。

经过这几个月的种田攀科技销,相当一部分财物已经被他出去了,但还有很多仍然没来得及处理完,有些东西短时间内一下子抛售太多,会导致物价暴跌,赵子称的利润也会严重受损。

而如果直接带着大批货物北上去山东赴任,运输起来也不便,也太过招摇惹眼。

所以赵子称需要在走之前,把货物都处理掉,换成更加硬通货的贵金属,或者哪怕兑换一部分交子。

为了这事儿,之前他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已经做了一些布局,也上书奏请朝廷,希望改革杭州的市舶司,并且以杭州为试点,为大宋的市舶司都增设一些新的管理机构——主要是类似于后世的交易所,便于大宗货物公开透明的集中买卖、拍卖。

赵子称这么建言,首要目的当然是便与他自己出货套现,但客观上也是对朝廷有好处的。能更加透明地征收海关商税,减少模糊操作的套利空间。

宋朝原本的海贸关税制度太落后了,对货值和应纳税额的评估非常粗放又缺乏标准。

富商给市舶司官员一点好处,就能避开很多关税。

赵子称虽然不太懂后世的国际贸易和进出口,但作为现代人,肯定比古人懂很多,稍微拿出一点东西来,也够他和朝廷双赢了。

走之前,把这件事情收尾收掉,就能安心上路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