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府(1 / 2)
第256章府
泰山郡交接的非常顺利,辟闾浑说到做到,将盖县、东平阳让给刘道规。
但而县的人口却迁去了广固。
刘道规心中微微不快,但也不好多说什么,很多百姓都是自愿跟他走的。
奉高城的慕容通还在坚守,刘道规让戴耆之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劝降信,奉高已经是座孤城,早些投降,必以上宾待之,不愿意投降也信,刘道规放其返回河北。
诚意十足,主打一个以和为贵。
但慕容通置若罔闻,似乎还对北面抱着某种期待。
拓跋珪攻不下中山和邺城,收缩兵力,准备退兵。
这让慕容通看到了一丝希望。
中山位于太行山东麓,一向是河北咽喉之地,周围群山环抱,恒山、黑山、尧山、嘉山、常山拱卫周围,中山因此而得名,滹沱河自西向东,为其屏障。
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建都于此。
易守难攻,无法铺开大规模兵力。
燕国的龙城精骑还在,城中还有十几万的青壮,粮草军械充足。
魏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多是骑兵,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攻破中山。
偏偏这时候,魏国后方出现了内乱,之前被征服的贺兰、纥邻、纥奚诸部起兵作乱,拓跋珪久攻中山不下,退军已是必然。
“慕容通既然不愿意归降,那就耗着,先封锁泗水,等到明年春暖,再攻打不迟。”
奉高位于泗水之南,刘道规手上有水军,慕容通基本上是瓮中之鳖。
王元德建议道:“军户分散于各地,不便管理,不如全部迁至任城。”
军户不是普通百姓,战时是要出征的。
分散在各地,动员效率大大降低。
遇到大战,军户们三五成群的赶来,单是编制他们,就要费很大的功夫。
而且全部迁往任城也不现实,毕竟他们的田分在兰陵和鲁郡,都是熟田,再让他们来任城这边开垦生田,肯定不愿意。
一块生田变成熟田,至少需要三年。
泗水之北之西的田地,很多都是军屯,由奴隶耕种。
刘道规脑海中灵光一闪,“那就在鲁郡、兰陵、任城、高平设置四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设司马一人,主簿一人,督护一人,负责军户的训练,储备战马牲畜、帐幕、木车、军械、盔甲,遇到大战,军令下发个折冲府,再由折冲府召集士卒,一同进军!”
有了折冲府,军户就有编制,遇上大战,军户直接转为士卒,由折冲督护领上战场,交给参战将领。
如此一来,动员能力大大增强。
每个军户手上都有田,手上有积余,不必担心粮草。
这比粗疏的八幢强上不少,管理上更精细,也更适应目前的形势。
敌人来,刘道规一封军令,四折冲府,八千三百七十二军户,三五日就能召集八千三百士卒。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能根据形势不断调整。
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少年,必须穿合适的鞋,才能稳步前行。
以前穷的喝西北风,一切为了生存,八幢非常合适,如今家大业大,折冲府更有效率一些。
事实上,如今晋室设置各种军府,其实就是折冲府。
北府诸将与这种模式大同小异,遇上大战,各北府将领率部曲参战。
唯一不足之处便是士卒依附于将领,只听将领的,而不知有朝廷。
而折冲府中,司马训练,主簿管军械后勤,督护监察,遇上大战,由军府分配将领,杜绝了折冲府依附于某个将领的可能。
刘道规给军户分田,保证了他们的忠心。
也许某一天,折冲府也会出现各种弊病,但眼下,却是最合适的。
刘道规手握六千中军,再加上这八千三百七十二军户,实际兵力接近两万,足以应付各种大战了。
王元德先是一愣,然后赞叹不已,“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将军此策,实乃开创之举!”
刘道规笑道:“穷则变,变则通,咱们白手起家,没有靠山,只能自己想办法,四折冲司马,徐长命、苟忠、刘铎之、姜道衡,督护从以前的督队、督官中挑选,主簿则招募识字之人。”
“领命!”王元德拱手。
这种任命一句话的事,很多军户以前是八幢,早就习惯了,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改了个名号而已。
只要不侵犯他们利益即可。
不到半个月,四折冲府的框架就立起来了,司马和督护的人选好说,直接军中挑选,不过主簿人选有些难。
这年头会读书识字的人不多。
只能挑选刘、萧、曹三家的子弟。
正好舅父萧源之之前推荐了两个萧氏子弟,萧摹之,母亲萧文寿的堂弟,也算是刘道规的叔父,三十五六的年纪,老成持重,不擅与人交际,但才干却是实实在在的。
另一人名叫萧源之,年仅十五,文武双全,生的器宇不凡,其父乃洮阳县令萧卓。
江左内斗激烈,萧氏这种三流士族,自然入不了朝廷的眼。
曹思霏也推荐了两个族中子弟,曹云、曹霖,是曹家的后起之秀,都是二十上下,谈不上多出色,但能文能武。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
这年头宗族血缘是最佳选择,姻亲也非常重要。
司马懿就是靠到处姻亲,在士族中结了一层厚厚的网,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士族大多站在司马家一边……
萧氏这些年不声不响,但家风清正,根基扎实,族中子弟皆有才干,刘道规用人之际,自然来者不拒。
沈月菡也推荐了自己的亲弟弟沈庆之。
“你这弟弟今年才十二岁吧……”刘道规怎不知他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