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灾害与工业化(1 / 2)
俞程在郑县待了三天,可沈复兴却没有时间陪伴她三天。
如今的他更像是一个争分夺秒的工作狂。
在收拢军心之后,他只陪了俞程一天,便带着王县长赶到长治。
这里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来处理。
在经历了战火之后,豫东各地人口大量流入,这对于税警总团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压力。
在开战之前,各地区统计的人口接近300万,其中开封作为省会,人口密集众多,包括通许、尉氏在内总人口超过了150万人。
而同时期的郑县仅有不足30万人口。
在开战之后,各地区统计的人口竟然超过了300万,一跃达到370万!
这多出来的70万张嘴巴,成为了最大的考验。
偏偏这个时候,驻守长治的戴安澜汇报,大量流民、难民从滏口陉、晋中等地赶来,经过襄垣的时候也没有吃的,只能汇聚在长治城外。
如今,已经聚集了超过8万人,长治的军粮都快被吃完了。
8万老弱妇孺,青壮只占据其中一小部分。
沈复兴有时候真的怀疑,这是日寇特地放过来的。
当他带着【二王】赶到长治的时候,还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小小的长治城西,竟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区,破烂的衣衫,毫无生气的人影,绝大多数人都躺在那里,仿佛等待命运的安排一般。
而在几个临时搭建的粥棚处,竟然排着十几排近一公里的长队,衣衫褴褛的人们正眼巴巴地向前张望。
看着身旁有人端着碗粥不断灌入口中,竟是被吸引了眼球,直勾勾地看着他离开视线。
如果不是身旁那群荷枪实弹站着的士兵,他们恐怕早就要扑上去抢夺了。
这种极端两极分化的场面,让沈复兴措手不及的同时,也更加不解。
“怎么会这样?我记得王县长有颁布管理条例吧,安南的粮食也源源不断运来,怎么会还不够?”沈复兴看着戴安澜与王博,很是不解。
戴安澜眼神警惕,首先开口:“这波难民来得很是蹊跷,先是滏口陉,按道理来说,我部控制东阳关,封锁了整条滏口的西面通道,日寇重修涉县防务,封锁东面通道,不应该有难民过来。”
“我通知白大爷,哦不,白团长,对每一名青壮严格盘问,可结果来的竟然大多是老弱妇孺。”
王博扶了扶眼镜,神情开始变得凝重:“根据李希烈的情报,山西北部地区今年有春旱,兴县等地【粪土未动,籽种未入】,如果日寇征粮,确实有可能出现难民南下的情况。”
“上个月,襄垣突发暴雨,山洪喷涌而下,淹没不少田地,潞城北部也受到了影响。”
“6月,平津地区因暴雨引发洪水,天津举城被淹没,灾民逾百万。”
“同月,冀东发生大暴动,20万抗日义军蜂拥而起,冯治安部甚至意图趁机北上,然日寇四处掘开堤坝如今河北大地,怕是要饿殍遍野了,新乡与鹤壁光是本月已经接受了17万难民.”
沈复兴听着听着,却是红了眼眶,难受地别过头去:“我辈军人无能,致使百姓流落于此!”
戴安澜与老王齐齐低头,都觉得无颜面对。
冀东的暴动很突然,各路游击队秘密串联,或许联络了冯治安,又或许没有,但他沈复兴却是不知情的。
暴动刚开始,就引得结束了徐州会战尚未南下的日寇回头清缴,他们连协助作战的几乎都没有。
守军掘开堤坝放水阻拦,第14师团只是派出2个联队,形势立马逆转。
抛开这些不管,天灾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他沈复兴要不要管?
王博继续冷静分析:“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大概率是日寇故意驱逐的老弱妇孺,为我军添麻烦的。”
这句话很多余,但谁都不愿意先说出来。
“事到如今,还要沈团长定夺,留还是不留!”王博依旧面无表情,辣手书生果然还是辣手书生,谈及几万人的生死,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沈复兴一双眼眸瞬间变得冰冷:“这种话以后就不要说了,要么你就别出现了。”
王博推了推眼镜:“了解,那么从民政上的解决方案有几个,要不要听一下?”
“说!”沈复兴没有耐心,他只要解决方案。
“方案一:祸水东引,吃完这顿,发放一日口粮,让他们继续南下,到晋城再发一日口粮,去洛阳讨生活。”
沈复兴沉默,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他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会饿死在洛阳外。
“重庆方面不能赈灾吗?”可老王说完,自己就笑了。
怎么赈灾,往日战区赈吗?
真特么操蛋!
王博没有理会这些,继续冷静开口:“方案二,动用储备金,别看我,我知道有,至少消耗一半,预计未来一个月,河北、山西各地至少涌进来200-300万难民,要喂到秋收,也不知道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