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甘泉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诡三国 > 第3612章 血色炊烟覆天真

第3612章 血色炊烟覆天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假只有在孩童时期,才具备特别的意义,而一旦长大,真假就不再是迫切的需求了。

魏延并没有特别设置什么流民的营地,但是看着骠骑军一路上的扎营方法,也有不少百姓开始学了起来。

不过学归学,流民营地依旧是杂乱就是了。

因为总是有些人,会选择自己什么都不做,等着别人做好。

这些跟着骠骑军走的冀州百姓,或者说是流民,其根本的原因,不是他们觉得骠骑军有多么好,而是他们已经在当地活不下去了!

最开始的时候,五六百流民,结果后面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接近了四千,而且似乎数量还在增加!

其实在冀州北部的百姓,其中已经有不少人早早的就跑了,剩下来的都是一些没得跑的……

而在这些没得跑的百姓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没头脑的。

知识的缺乏,习惯的束缚,使得这些百姓到现在就承受了最大的痛苦。

有一些流民带着家当,但是也有更多的流民什么都没带。

这些流民本性也算不上坏,谈不上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准备好应对暴力能力。

他们已经在大汉秩序之下生存了一两百年,即便偶尔的暴力事件,也都是发生在他们周边,成为他们嘴上的故事。

所以他们心中是没有『暴力』这个选项的,天真的以为依托着大汉律法,社会良俗,他们就可以永远的享受着平静和秩序。

直至浪潮涌动而起之后,他们依旧不肯相信版本已经变化,天下已经动荡。

或许是因为信息的蔽塞,也许是因为思想的顽固,最终也就导致他们要承担如今的痛苦。

魏延分出了一部分的兵卒在维持秩序,并且偶尔会发放一些粮草。

如此一来,摊子虽然铺得大,但还是勉力维系住了局面,让这几千的流民勉强容身下来。

只不过这样的情况,维持不了多久。

在进入冀州之后,魏延搞钱粮,就没有像是在方城一带的大张旗鼓,只是筹到了五六千石粮食就算作罢。但是随着流民数量的增加,这五六千石粮草,加上原来那点底子,一个月都未必挨得过去。

作战在外,粮草就像是一根红线,基本上所有的军校将领心中都要绷着的。甘风见到如此情形,也不免心中不安,找到魏延建议,反正已经动手了,干脆就继续找几个『肥羊』,能收罗来的粮草都收罗来,要不然的话,这样迟早出问题。

魏延却表示,他有想法,但是又不愿意明说。

眼看粮食越来越少,军中军校士官心底也越来越虚。

一旦没有了粮草,那可不是小问题,到时候别说去打邺城了,说不得到了半路就无以为续!

不过毕竟前期魏延的各类神操作还是有些底子的,因此军校士官心中虽然难免嘀咕,但是依旧相信魏延能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

在冀州北部三月的夜晚,依旧是有些寒冷。

夏侯儒搓了搓手,哈了一口热气,尽量使得手指能够活动开来。

夜幕之下,有一些东西就可以被遮掩了。

夏侯儒带着一些曹军,准备杀戮。

刀枪不是对着骠骑军,而是在冀州的百姓。

理由很充分,坚壁清野。

绝对不能留给敌军任何的机会。

如果遇到骠骑的大队骑兵,那么他们就基本上只能是送菜的份,但是面对冀州的百姓么,他们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夏侯儒对于这一次的任务,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

可是他没有选择的余地。

上一次押运粮草失败导致的窟窿,必须要想办法来解决。

月光落在他腰间的『夏侯』铜牌上,将『夏侯』字样刻画得更加的幽暗。

身后五百曹军的杂乱兵器碰撞声,使得夏侯儒心烦意乱。

邺城军令帛书贴着胸口发烫,甚至让他的呼吸,都感觉如同钝刀在刮着胸口,疼在皮肉里面。

崔家村。

『将军,真的要……』

副手声音有些发抖。

身后的刀枪寒光,割碎了眼前的安宁。

夏侯儒摸着腰间的铜牌,寒意沁入指骨。

他想起了被曹丕召见的时候,见到在堂下摆放的首级。

曹丕告诉他,那是弹劾军粮掺沙的仓曹掾。

虽然曹丕没有明说,但是夏侯儒明白,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机会,如果他不肯干,那么他的脑袋就会被砍下来,和那仓曹掾并排放在一起。

百姓无辜么?

无辜。

可是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不关心过程之中谁无辜,只需要结果。

『动手。』

夏侯儒听见自己喉咙里面蹦出了声音,沙哑难听。

『他们……姓崔……』

……

……

姓氏就是理由。

就像是后世之中,性别也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理由一样。

没有道理,却很实用。

当兵卒撞开了村寨大门,原本的平和被彻底打破。

崔家村到底和清河崔氏有没有什么关系,在这一刻并不重要了。

『你们要干什么?!』

村庄内的老者奔出,白发在火光之下晃动着虚弱的色泽。

夏侯儒挥动手臂,『崔氏大逆!奉令,诛九族!杀!』

有个跛脚的老妇哭嚎着,『我不姓崔!我不姓崔啊……』

环首刀落下的时候,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哭嚎而停止。

血液喷溅而出。

流淌,弥漫。

夏侯儒忽然想起叔父夏侯惇的教诲:『为将者当如镰刀,不必过问麦子愿否低头。』

可叔父夏侯惇没教他分辨麦田里流出的血,是敌军还是同胞的。

或许,毫无分别。

火把飘动在血色之上,跳跃着,沾染着,蔓延着。

『粮草装车!』

夏侯儒强迫自己的目光,从粟麦上面的半截孩童手臂上挪开。

他要坚信,他要坚持。

这些都是下头的崔氏,都是叛贼,早就该杀了。

即便是崔家村里面的百姓没有做出什么谋逆之举,难道他们就没想过么?

谁能证明他们没想过?

当亲兵拖出地窖里最后三个孩童时,副将的刀迟疑了。

夏侯儒突然抢过战刀,斩下。

返程时,夏侯儒回望那被焚烧的村庄。

他想起那个被自己斩杀的孩童,中刀的瞬间竟然是在笑……

也许是他看错了。

或许是因为那孩子已经意识到了,生不如死。

……

……

邺城铜雀台的晨露,似乎混杂着一种血腥味。

曹丕翻看着『捷报』。

香炉的青烟升腾,遮蔽了蹲坐其上的灵兽的眼。

曹丕将夏侯儒的『捷报』扔在了桌案上。

曹丕知道这个『捷报』是假的,陈群同样也知道,甚至在邺城之中大多数的高层人物都清楚这个『捷报』是怎么来的。

但依旧是『捷报』,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奏报』。

因为现在的邺城,需要『捷报』,而不是『奏报』。

所以,『捷报』就出现了。

而官廨之中,原本应该审核的人,就像是后世的摄像头,忽然就生病了,略过了其中『民』的部分,而是变成了『贼』。

青烟缭绕间,曹丕身边的侍从低声说道,『世子,这要是被城内百姓知道了……』

曹丕冷笑着,伸手拍在了『捷报』之上,『知道又是如何?贱民如彘犬,唯知食之也。』

……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