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甘泉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恶女的上位 > 第23章 过去的故事(2)

第23章 过去的故事(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秦兮怡对娘家向来报喜不报忧,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敢向父母亲提起。

她母亲来王府看望她时,翁绪假模假样在主院招待了秦家人,营造其乐融融的和睦假象。

但秦兮怡不说,不代表翁家人什么都不知道。

商人的耳线遍布各行各业,消息四通八达。

具有雷霆手段的秦牧汉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女儿不闻不问。

待秦兮怡回娘家时,秦牧汉让夫人问问女儿愿不愿意和离,带着孩子回秦家来。

当朝女儿家和离休夫,说出去会被贻笑大方。

可秦牧汉顾不得那么多,他只想自己的女儿幸福。

可秦兮怡不为所动,她心已死,如今只为孩子而活,决不愿和离。

她要为自己的儿子守住爵位。

一旦离开衡王府,她的叡祺就没了皇家人的身份。

说到这儿,翁叡祺叹息一口气,淡淡的怅惘笼罩着他。

这样的小王爷让王蕤意心疼,不知道说什么好。

世间的法则就是这样,为父母而活,为子女而活,偏偏就不能为自己而活。

他的母亲选择为母则刚,值得钦佩。

可是,在小王爷心里,应该想要他母亲和离吧。

比起爵位,他更希望自己的母亲幸福。

她动作轻柔地拍拍他的背部,让他顺顺气儿,心里舒坦些。

翁叡祺继续同她讲从前的故事。

年幼的翁叡祺幸福快乐。当时他年纪太小,看不懂家里的明枪暗战。

毕竟他自打记事起,就很少看见父亲和其他兄弟姐妹。

他没想太多,只以为这是常态,家家户户都这样。

他的家太大了,见不着是正常的。

秦兮怡在翁叡祺身上倾注了所有母爱和温柔,很少说起他父亲及家里的事情。

他的娘亲给足了他安全感和满满的幸福。

翁叡祺在御湖园捣乱造反闹够了,会去他外祖家小住,基本每月都去。

他对秦家比对自己家还熟悉。

秦家上下都非常喜爱这个白白胖胖、嘴巴又甜的小家伙,任由他胡来耍闹。

秦牧汉极尽所能地送他好东西,恨不得摘天上的星星月亮送给他。

在小小的翁叡祺心里,这个世界有母亲、外祖一家就够了。

他爱他母亲、外祖、外祖母、大舅舅、大姨、二姨、三舅舅、表哥、表姐、表妹……

他爱他们所有人!

直到今时今日,翁叡祺都还记得他们大部分人的模样,准确地说出他们的名讳和生辰。

“我曾外祖叫秦武安,生平最爱喝两杯小酒。

曾外祖母叫刘笑容,见谁都乐呵呵的,那个时候她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年都坚持给大家做桂花酿,她做的酒香飘十里,没人比得上。

外祖叫秦牧汉,对着外人整天板着脸,不苟言笑。但对我们小辈别提有多溺爱了,舅舅们都很担心他会把我们这一堆小孩宠坏。

外祖母叫林嘉尤,她是个贵族世家的大小姐,行事端庄有礼,不喜欢听我们一群孩子吵吵闹闹。

她最爱在阆苑水阁作画,画的山水画和人物画都极好。

阆苑水阁是外祖特地为外祖母修筑的,里面很多奇花异草,还安装了地龙。就算冬天在那儿作画也不会冷。

两个舅舅秦兮文、秦兮越平日里忙得脚不沾地,但每天都会尽量赶回来和大家一起吃晚饭。

一大家子人围着一张很大的圆桌坐开,热热闹闹的。

吃饭的时候他们生怕我夹不着菜,一个劲儿地给我碗里夹肉。

两个舅娘陈婉儿、郭阳兰也很好,事无巨细地照顾着我们这群小孩子。

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很多精致舒适的衣服,还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不太甜的糕点,生怕我们贪甜吃坏了牙齿。

我有三个表哥、两个表姐、两个表弟、两个表妹。大表哥比我大十岁,他叫秦瑞文。二表哥比我大八岁……”

翁叡祺如数家珍地讲着过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个亲人的名字都是压在他心里的宝贝。

平日里无人可诉说,他很难过他是世上少数还记得他们来过这世间的人。

现在蕤意也知道了他们的过往,这代表着他们不会被遗忘。

以后他还要把这些讲给他的孩子们听,秦家会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去。

他的父亲来御湖园见他的次数很少,来也是为了要银子、珍宝。

秦兮怡才不会像从前那样傻乎乎的,翁绪一要就给。

她把自己名下的庄子、田地还有父母补贴的家给悄悄存了起来,放到翁叡祺名下。

听到这儿,王蕤意忍不住感慨,小王爷的母亲真的很爱他,为他留下这么多钱财。

翁叡祺摸摸她的头,惆怅地说:“单凭我母亲小打小闹的留点钱,能够我现在做个什么?”

他富贵的来源是他心底最深的秘密,也是他最难以释怀的痛。

天和五年,那时他八岁。

他的外祖察觉到一些风声,天子为国库亏空这件事日日烦忧,不仅减了大臣们的俸禄,还硬逼着每位大臣至少交出一件珍宝。

有些地方的富户还被安了些莫须有的罪名,被下狱抄家。

作为南穼朝最富有的家族,秦牧汉很难不警觉,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官场上与他交好的朋友以及老丈人都想方设法暗中提醒他掩盖风头。

形势所逼,不得不低头。秦牧汉找来两个儿子商议对策。

秦家的商业主要有钱庄、酒楼、米铺,以及大量的田地庄子。

秦氏主要靠开米铺发家。

在族谱里从秦牧汉往上数三代,会发现他们本不是临安本地人,而来自益州的涪城。

涪城产的米又香又甜,品质极佳。

但当时涪城地处洼地,四周群山环绕。这样高品质的好米并没有美名远播。

秦牧汉的太爷爷不甘于只在涪城做个小地主,他同妻子商量盘算,决心雇一支镖队把涪城的米运到临安去卖。

最先几百斤大米以正常价格分别卖给临安的几家米铺。

当时临安人从没听过什么涪城大米,卖不起好价也正常。

等第一批米全卖出去的时候,涪城大米的美名也渐渐传播了出去。

临安城稍微富庶点的人家都会特地买涪城大米吃,就算价格比普通大米稍贵也没关系。

第一次到临安卖米,秦牧汉的太爷爷没有赚到钱,这次不过是试试水,赔本赚吆喝。

见有利可图,太爷爷在当地以低价收购了更多的米,再加上自家粮仓里的,合计足有几千斤。

第二次到临安卖米,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米铺。

这一次,太爷爷赚得盆满钵满,盈余高出本钱好几倍。

一家人高兴之余,并没拿着这笔钱胡乱挥霍,而是在涪城本地购置更多的田产。

就这样十来年有余,太爷爷成为了涪城最大的地主。

除了官家的地,这涪城的私户田地基本都是他的。

做到这一步,太爷爷还是不满足。

他不甘心屈居在小小的涪城。

见识过临安的繁花富庶,怎么能不被它壮观的美所折服呢?

太爷爷举家搬到临安城,买下众多商铺,开起了专门的涪城米店。

等经营至今,涪城米店早已是声名鹊起。

店里不仅有涪城的好米,还有其他地方有名的好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