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热火朝天干事业(1 / 2)
“天龙号”项目动员大会的召开,像是在已经沸腾的油锅里浇了一瓢水。
整个沙省航务建设公司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周离的办公室外,自发排队汇报工作、讨论方案的各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络绎不绝。
王浩这个办公室主任,现在兼职起了“门神”的角色,还得时刻注意着给周总的茶杯续上水。
“周总,这是我们根据您上次提出的优化方向,重新设计的液压系统管路布局,您过目。”
技术部的老张,带着他最得意的两个徒弟,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张比会议桌还大的图纸。
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数据,在普通人看来如同天书,但在周离眼中,却清晰明了。
他指着其中一个关键节点:
“这个位置的弯折角度还是太大,流体阻力会偏高。
想办法再优化一下,或者考虑更换柔性更好的特种合金管材。”
老张和徒弟们凑过去一看,顿时恍然大悟,额头上渗出细汗。
这种细节,若非对整个系统有着庖丁解牛般的理解,根本不可能一眼看穿。
“周总高见!我们马上修改!”
老张由衷地佩服。
以前他们只觉得这位年轻老总有魄力,有背景。
现在才知道,人家在专业技术上的造诣,深不可测。
周离点点头,又拿起另一份关于绞刀耐磨涂层材料的实验报告:
“这几种新配方的耐磨系数虽然上去了,但韧性有所下降。
南海的珊瑚礁地质复杂,硬度极高。
单纯追求硬度,可能会导致绞刀齿更容易崩裂。
让材料实验室那边调整一下思路。
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重点提升材料的抗冲击韧性。
我们可以牺牲一点点的极限耐磨时间,换取更高的作业可靠性。”
“明白!”
负责材料的副总工程师连连点头。
心中暗道,这位周总,简直是个全才,连材料科学都懂这么多。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周离的办公室上演。
他就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引擎,驱动着整个庞大的项目高速运转。
而他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让公司上下,从最初的敬畏,逐渐转变为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
周总说行,那就一定行;
周总说要改,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一些国外的行业媒体和情报机构,想方设法打探“天龙号”的真实进展和技术细节。
有几家之前在关键零部件供应上对华夏“卡脖子”的外国公司,
态度也开始暧昧起来,甚至主动派人过来,
旁敲侧击地表示可以“友好合作”。
对此,周离的态度是明确的: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以引进吸收,但绝不能受制于人。
对于那些真正有诚意合作的,可以谈;
对于那些还想拿捏姿态的,直接拒之门外。
“周总,荷兰那家疏浚技术公司又发邮件来了,
暗示可以在新一代泥泵的核心叶轮技术上,给我们一些‘参考’,
但条件是‘天龙号’后续的升级改造,必须由他们主导。”
王浩拿着一份翻译好的邮件,向周离汇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周离头也没抬,继续批阅着文件:
“告诉他们,我们的‘参考资料’已经够多了,就不劳他们费心了。
有那时间,不如多研究研究怎么保住自己那点市场份额。”
王浩咧嘴一笑:
“得嘞!我这就去回。”
他现在是越来越佩服周总这股硬气了。
公司的氛围也因为“天龙号”项目而焕然一新。
以前那种央企子公司常见的按部就班略显沉闷的气氛,
被一种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所取代。
加班成了常态,没有人抱怨。
因为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正在参与一项创造历史的伟业。
食堂的伙食标准提高了不少,各种夜宵点心不断。
这是周离特意交代的,要让大家在拼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公司的关怀。
叮,系统任务完成,奖励10万千瓦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核心技术已发放。
周离脑海瞬间被大量机械和电力原理占据,形成系统的数据链。
卢小小依旧过着她悠闲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