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泥丸百节皆有神,楼观遗篇有气论(2 / 2)
寻个蒲团坐下,伸出手,无形吸力产生,一本道书自动飞入手里。
以太渊现在的记忆力,很快就翻完了几本书,在一本深蓝色封皮、略显古旧的道书时,不禁惊异得轻呼一声。
“咦?!”
“《气论》?著者未名?“
太渊的指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抹好奇,随即翻开阅读。
这一读,读出了惊喜。
原来,这竟是一本专门论述望气观气之术的著作。
“这阳台宫里怎么会这种书?观星望气,不是楼观道的拿手好戏么?”太渊心中泛起疑惑。
楼观道向来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而闻名,故而得名楼观。
其道派在隋唐时期盛极一时,只是后来逐渐走向没落。
太渊一直对望气之术心驰神往,奈何此前一直未能寻得入手的法门。
此刻,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竟在此处发现了与之相关的典籍。
至于这本楼观道的经典为何会出现在阳台宫,太渊暗自思忖,想必是当年司马承祯热衷于收集各道派的道书,才使得这珍贵的典籍留存于此。
不过,这些已然无关紧要。太渊的注意力迅速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气者,天地之精,万物之灵。欲学观气,先学望色。色为苗,气为根;气在里,色在外…”
太渊一怔,眼眸中露出异色,自语道:“啧,有意思…”
又读了一段。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一边读,一边细细琢磨其中深意。随后,他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其要义。
书中大致意思是说,人体生命的健康,从眼光的精明与否,和赤、白、青、黄、黑五种气色在面部的显现中,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精明的眼光和正常五色的显现,都是内部气机精华在面部外表的呈现,生于内而显于外。精和明,是以气为主的精微物质在双眼中的显现,双眼是心灵的窗户,肝臓的外窍。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太渊略作思索,自行解读。
大意是说,人体面部五官和组织共同组成的格局,是体内五臓六腑各器官生理功能强弱在面部的全息反应呈现,五脏六腑先天素质的强弱和后天发育的变化补充,共同显现于面部和五官的形态和气色之中。
太渊不禁轻声赞叹:“竟然是从道医望色着手进行关联,著此书者绝非寻常之辈!”
怀着愈发浓厚的兴趣,太渊继续往下翻阅,内容逐渐涉及到他所理解的风水之气、山川之气等方面。
“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之,善为舍。”
“巫必近公社,必敬神之。巫卜以请守,守独智巫卜望气之请而已。其出入为流言,惊骇恐吏民,谨微察之,断,罪不赦。望气舍近守官……”
通读一遍后,太渊闭着双目思忖。
这本道书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望气的原理,详尽阐述了如何修行望气之术,还着重提及了一些禁忌事项等等。
总的来说,它让太渊对望气术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了,也打翻了太渊原本想当然的自以为是。
平日里,那些学艺不精、半桶水晃荡的假道士,常常会将风水中的“气”,与现实生活中的“气”混为一谈,亦或是与相术中所讲的“气”概念混淆。
这样的理解就造成了概念的混淆,也就是俗话说的招摇撞骗。
那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这本道书里有加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