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雕版弘法,墨韵流长(1 / 2)
第143章雕版弘法,墨韵流长
雕版印刷至晚在初唐时期便出现了,后世所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初期实物多是佛教经页、佛陀画像为主,并且内容渐渐的越来越丰富。
到了中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应用范围便越来越广,并且突破了宗教题材的限制,开始印刷诗文、传奇小说等内容作为商品进行售卖。
张岱在长寿寺这里发现印刷产业一条龙,虽然让他有些意外,但细想之下也在情理之中。
“寺中有模勒院,相关僧祇户与众杂工皆为模勒院所管。”
惠安和尚见张岱对此事这么上心,于是便又从一堆事簿当中翻找,找出来更多的相关内容摆在张岱的面前。
张岱当即便拿起这些事簿逐一浏览起来,发现长寿寺这一行当经营的时间还不短,早在创寺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刻板印刷弥勒佛画像布施给信众们。
当时还是武周年间,而长寿寺更是武则天下令建造,其人为了营造自己的神圣性,又标榜自己乃是弥勒佛转世,所以当时长寿寺做这些事当然也是存在着一定的政治目的。
但是等到神龙革命后,相关的财政补贴便停了下来,长寿寺只能自己去找饭辙,这个印刷产业也一度中断,直至数年前其前任寺主执掌寺务后,才又利用原本的产业技术和匠人们搞出平安笺之类的文创产品,使得这一传统产业再次焕发生机。
张岱又翻找到距离最近、记录也最完整的产业记录,发现这个模勒院尤以去年营收最高,见利足有八万贯钱帛之多!
虽然近来他常常讨论几十、乃至上百万贯钱帛,但并不意味着八万贯就少,谁家如果能有一项稳定收益数万贯钱帛的产业,那真是做梦都要笑醒!
长寿寺模勒院所出产的平安笺一类文创品,也不是什么面向高端客户的礼佛产品,诸如魏林以此作为登门拜访自己的礼品,其真正的受众还是往来洛阳的市井平民。
从这些人手中每年都能获取多达数万贯钱帛的利润,足见这个行当利益实在是非常的可观!
不过张岱真正看重的还不是其商业表现,钱到了一定的地步真的就只是数字,如果不能凭借钱财去进行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和改革,那么多赚一点和少赚一点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就拿现在的张岱而言,他固然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大富大贵,但钱财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要紧东西,获取钱财的意义更多在于拓宽人脉、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用于救灾之类影响深远的事情。
雕版印刷在这盛唐时节绝对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内,其作用绝不止局限在传播一些宗教内容,文化的进一步推广与下沉也是印刷术发展并成熟的结果之一。
张岱想要更加细致的去了解模勒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模式,于是便请惠安和尚安排沙弥带自己去模勒院看一看。高承信还在专注的翻看质库的账簿,也并不分心过问此事。
长寿寺规模不小,其内部分为数个僧院,模勒院便属于其中一个,位于寺庙的西南角,伊水入城由其院南穿城而过。
张岱刚刚走近这里,便闻到一股比较浓烈刺鼻的油烟味道,不免便皱起了眉头。他发现寺中其他僧人都鲜少靠近这里,显然也是因为受不住这气味所致。
模勒院占地面积并不小,像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沙弥带张岱走进来后,便见到许多男女在屋舍前后和院落间活动着。
这院落里摆着成排的木架,上面晾晒着纸张,南面靠近伊水的地方有一大片池塘,里面泡满了造纸的原料,散发出一股沤烂的气息。而刺鼻的油烟味则是从沿河的几间房里传出,听沙弥的介绍那里是墨房。
除了造纸和造墨的场所之外,雕版房和印刷房连接在一起。由于当下寺庙还处于封禁状态,因此这些僧户们只是生产和储备纸墨用料,并没有开始印刷。
张岱来到雕版房里,这里储存着大量的刻板,还有数名雕版的匠人正在将桐油刷在雕版上进行保养。
“你等且先行出,回答贵人问话!”
里面气息实在太呛人了,张岱站在门口,示意沙弥入前去将几个匠人唤出问话。
几个匠人都不是寺中僧徒,样子比较局促木讷,被唤到门口处后便更加的紧张。
“你们不要害怕,我只是来问一问这些雕版几事。这些雕版何物所造,造成一版用时多久,一般能用多少次……”
张岱基本上是个行业门外汉,问题也很多,几个匠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回答问题也是磕磕绊绊的,但在张岱的耐心询问下,倒也将张岱的疑问解答个七七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