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退(2 / 2)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北面靠种族,南面靠宗族。
刘道规只是一个鲁郡太守,王晏这种级别的人,要投降也应该投降徐州刺史王愉或者青州刺史辟闾浑。
檀道济道:“莫非是诈降”
“不能因为一句话,我们就信了,圣人有言,察其言,观其行,你要投降先看他的举动,我们再做决定。”
刘道规也无法确定对方的意图。
“报——”斥候在帐外高声喊道:“索虏粮草不济,库褥官盛部一千帐返回滑台。”
刘道规眼睛一亮,“这才是真正的好消息!对峙了这么长时间,索虏早就该缺粮了。”
王元德道:“如此看来,王晏投奔我军,应该也是真”
“小心驶得万年船,再等等!”
形势朝着对刘道规有利的一方发展,这个时候根本不用着急。
王晏反不反都无所谓。
檀道济道:“王晏若是真心投奔,自己就会反!我军只需见机行事即可。”
刘道规投以赞许的眼神,“不错!越是到了这种时候越是不能掉以轻心,这段时日加强戒备,斥候和细作哨探的区域扩大。”
“领命!”众将一齐拱手。
库褥官盛的退走只是一个开头,没两日,又有几个部落离去。
斥候打探到这些部族中很多人缺衣少食,还患了病。
而从北方南下的商贾传回来消息,燕国正在囤积粮草,召集大军和青壮,准备大举对魏国用兵,更没有多余的粮草送到泗水前线。
在燕国眼中,泗水几郡只是鸡肋而已,慕容垂从来没对此地上过心,也没用心治理过。
之所以囤积重兵,不过是虚张声势,威慑晋室而已。
燕国的矛头始终朝着北方,拓跋魏才是他们的腹心之患。
魏国龙兴之地代郡,就悬在燕国头顶上。
拓跋珪这些年南征北战,同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吞并独孤部、贺兰部、铁弗诸部,统一漠南,驱逐柔然、高车、契丹,仅鹿浑海一战,就大破高车袁纥部,俘获人口二十余万,牲畜百万!
麾下上马控弦之士多达十万。
一山不容二虎,慕容垂若是不攻拓跋珪,用不上几年,拓跋珪一定会南下。
而几年后,拓跋珪正值盛年,慕容垂都七十多了,在不在都是问题。
慕容垂这一辈子南征北战,国内却没怎么好好打理,各种问题已初见端倪……
高平郡。
百余骑兵风尘仆仆自北面而来,进入城中。
“陛下诏令,高阳王率本部精锐人马北上,从征拓跋小儿!”
慕容隆接到诏令后,有些发愣。
眼下还在与北府军对峙,麾下精锐人马若是北上,只怕高平郡没了。
但慕容垂的诏令违抗不得,军情紧急,慕容隆也知道北面的拓跋珪才是大患。
如果慕容垂忽然驾崩,燕国必定大乱,到时候连出兵一战的机会都没有。
燕国这些年之所以南征北战,并不完全是因为慕容垂穷兵黩武,而是通过大战解决外部威胁,同时维持内部的稳定。
“你这一走,泗水怎么办”慕容宙脸色一沉。
诏令上没有他的名字,自从大野泽战败后,他在燕国的地位一落千丈。
泗水一片,全靠慕容隆主持大局。
“只能交给你与平幼,实在不行,退回滑台,让平幼顶在前面!只需守住东平、濮阳一线即可,待我军灭了拓跋小儿,再挥师南下!”
慕容隆心不在焉,此时此刻他更关注的是燕国朝堂。
灭亡西燕刚刚一年,便立即挥师北上,明显是太子慕容宝和慕容麟试图建立威信,进而染指兵权。
“然此次出兵并非陛下,而是太子、赵王等人……”
没有慕容垂,慕容宙心中没底气。
“不是还有范阳王和我么兖州可有可无,本就是晋人土地,河北才是我们的故地,不容有失,如今秦主新立,晋国内乱,正是出手灭魏良机,这一战乃是国运,当全力以赴,拿下魏国,天下大势可定也,几座泗水小城,无足轻重,得之不足守,失之不足惜!”
慕容隆早就预感高平守不住,所以才将百姓迁至滑台。
这几年若不是江东内乱,燕军早就退了。
如今伐魏之战,对燕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泗水几郡。
慕容垂也是全力以赴,除了不能亲征,几乎派上所有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