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金融投机客(2 / 2)
他说道:“太可惜了”
相比较环球航运的财大气粗(有银行支持),利丰行若是得到这个产品的代理,那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可惜,他们晚了一步。
这一天,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梁銶琚、何添等人聚在恒生银号的会议室。
他们在战后,也是第一时间从奥门回到香港,重整银号业务。
梁銶琚率先说道:“这次邀请大家来,是想针对最近原子笔在香港大卖,环球贸易一炮而红的事情,来讨论讨论,我们要不要再组建一家贸易行。”
他出身银号世家,加入恒生银号后,他坐镇广州湾,利用自己多年经营银号的经验,调度钱银支持‘合成行(也是恒生元老成立的贸易行)’发展,将南方的海味、食米、白糖、木材、药材及工业产品运往北方和大西南,又将北方的大豆、药材等土特产运往南方,并出口南洋和北美。
银号、贸易行,本来就是绝配的产业。
何善衡当即说道:“不用看原子笔畅销,我也有此意。欧美国家急于对华贸易,香港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且香港物资短缺,我建议我们开始倚重香港,再组建一家贸易行。”
梁植伟业说道:“确实,凭借我们多年来的经验,香港日后必定会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运输枢纽,因为沪市的租界已经不再,各方面的优势也不在了。”
对于成立贸易行,大家一致同意,毕竟以前也是做过的。
老大林炳炎说道:“既然如此,那善衡担任董事长、植伟担任副董事长、銶琚担任董事总经理,大家都先同时兼着恒生银号和贸易行。”
他年龄比其他人大一些,精力已经不够。
谈起来,林炳炎还是何善衡的‘引路人’。
随即大家还是难免谈及环球贸易,毕竟这可是‘不可忽视’的贸易代表。
梁植伟说道:“环球贸易有环球两个字,人家确实有点实力,兼具航运、银行、贸易行,其老板陈光良更是华商领袖,只是不知道为何如此重视香港?”
何善衡思考一下说道:“香港毕竟粤籍人口多,我们做生意也有一些优势,大家各做各的,最后胜出的人一定是我们。就好比我们粤籍商人在沪市,总是做不过沪籍商人一样,这各方面因素都有,所以我们只需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来。”
“好,善衡说的对,大家用心做便是。”老大林炳炎开口道:“另外,我们恒生银号在香港金银贸易场,要发挥更大的话语权。我有预感,内地法币不稳,一定有不少人会将资产转移至香港,那么黄金就非常重要起来。”
何善衡无疑是他最信任的‘徒弟’,能力也是众人最好的,所以恒生灵魂人物林炳炎,大力支持何善衡。
何善衡也知道黄金的重要性,说道:“好”
银号和银行的业务,相当于一个是传统的野,一个是现代化的正,银号可以直接介入炒黄金、炒外汇等,而银行只能以其它形势来规避。
另外一边,陈光良得知‘原子笔’在沪港畅销,也是比较高兴的。
虽然这一笔生意它赚不了多少钱,至少对陈光良这种身家近两亿港币的富豪来说;但是,这代表着环球贸易行的初期发展顺利,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而且掌握了这笔业务,后续赚个100万港币也是可能的,相当于环球贸易的资产翻倍了。
与此同时,环球贸易凭借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所有员工也纷纷做事更自信和认真,接下来便是一个个分行建立起来,一样样物资开始远距离的流动。
这天。
蒋梅英的500万美元的资金,终于全部到香港的平安银行账户上,相当于陈光良从8月中旬开始,逐步将800万美金的资金调到香港,足足3200万港币。
这样的资金实力,怡和、太古都不一定有,毕竟他们很多都是固定资产。
这批资金,主要用途是投资香港的地产、航运,显然不是一次性可以用得玩。
而且还有部分是黄金、大洋、白银资产,也不能动用。
陈光良之所以留了一部分大洋,实际上基本都是‘袁大头’,准备留作纪念和收藏的。
他将叶熙明和李鸿生叫到办公室,说道:“这次我借调的资金,长江地产和环球航运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支出多少,平安银行成立一个平安证券,但不是炒股,而是进入黄金交易所,吸纳黄金现货;另外,内地后续也有黄金到港,也帮我将美元多换一些黄金。”
假设航运投资250万美金,其中100万美金是他弟弟出,而且自由轮还可以分期付款,这无疑可以延缓资金的支出;而地产假设投资500万美金,同样是分批支出。
而陈光良吸纳黄金的时间,可以在1945~19年这之前。
叶熙明询问道:“老板,具体兑换多少,时间打算多久?”
陈光良说道:“反正不要人发现我们在大规模吸纳,两三年都可以,资金也是根据情况来看。总之,你们定期向我汇报即可。”
叶熙明点点头,说道:“我明白了.另外,老板你存入如此的美金或黄金,那我们平安银行是否可以放大存贷率,500万存款放出100%,1000万存款放出80%,应该没有风险!”
老板既然是香港的工业很有前景,那他们就大量的放给工厂主,更何况老板旗下那么多企业需要贷款,更是直接不愁渠道。
“嗯,这样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我们吸纳的存款也不算多,希望明年可以突破1000万港币吧!”
“没问题的”
两人离开后,陈光良陷入思考中。
他吸纳黄金的目的,是知道由于内战的原因,香港的黄金将炒成天价,和世界的黄金成为俨然不同的独立地带。
大概是在19年左右,香港政府会管控黄金的进出口。但由于内地大批的富豪来港,特别是沪市的那一波‘投机者’,他们来香港就大炒黄金,将价格炒到很高的位置。
最后的结果是:粤籍商人大胜,沪籍商人大败。
包括‘小哈同’(哈同的样子),据说前世来港后炒黄金,后来直接破产;这样的沪籍商人不少,都在炒黄金栽跟头了,所以后来沪籍商人几乎没有投资银行。
粤籍商人是任何获胜的呢?
据陈光良的了解,是粤籍商人利用本地优势,从南非、印度走私黄金,通过奥门中转,走私到香港。因为海外的黄金十分便宜,而香港的十分贵,所以粤籍商人每次趁着黄金价格大涨是,趁机用黄金现货结算。这样,粤籍商人不仅掌握着黄金,也掌握着市场,等到1950年战争停下,黄金价格轰然倒塌,那些沪籍商人破产不知道有多少。
而陈光良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存下大量的黄金现货,等以后有人将黄金价格炒高,他就套现。
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1盎司(28.35克)=35美元=140港币。
而香港一两是37.5克(沪市标准是31.5克),相当于香港一两黄金的价格在190港币左右。
而这一波香港的黄金,涨到600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就算现在的成本是200港币,这里面也是庞大的利润。
而陈光良只要不急,在高点慢慢套现,又在1949年9月前完成套现黄金,他就自然才是真正的赢家。此举既可以打乱粤籍炒金客的阴谋,又可以将沪籍炒金客的财富拿到自己手里。
便宜自己人,总归是好的。
陈光良对那些沪市的投机客,向来是没有好感的,所以毫无心理压力。
更何况这是投机市场,是没有同乡和朋友的。
前世粤籍的黄金投机客,更多是通过走私联盟,方便自己出货;他们胜在熟悉当地的黄金,以及能从海外走私便宜的黄金。